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震安科技:充分受益于市场空间扩容

永利皇宫棋牌2023最新版本: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震安科技:充分受益于市场空间扩容

发送询盘
产品详情

  震安科技是建筑减隔震技术全套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成立于2010年 1 月,是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示范中心和周福霖院士工作站,于2019年 3 月在深交所 A 股成功上市,并入选工信部首批“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减隔震技术咨询,减隔震结构分析设计,减隔震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检测、安装指导及更换,减隔震建筑检测,售后维护等业务,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减隔震产品生产基地,产能行业领先,主要产品包括: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全系列)、弹性滑板支座、建筑消能阻尼器(多种类型)、公路桥梁支座等。

  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领先于行业,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商业地产、重大市政工程、其他公共建筑、LNG储罐、新建住宅和老旧建筑加固等抗震领域。其中,公司承担完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已成为全球减隔震行业的新标杆。

  此外,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更多的细分领域,如军民融合、能源化工、航空航天、高层抗风、装配式建筑等。

  震安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涛。截至2022年一季度,李涛直接持有公司19.7%的股份,通过华创三鑫间接持有公司 9.3%的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29%。公司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占比 51.2%,前十大股东持股占比为 58.2%,股权结构较为集中。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6.7亿元,同增15.5%;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增-45.6%,归母净利润降幅较大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公司产品售价下降,叠加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所致。2022年 Q1,公司实现营收 2.3 亿元,同增 51%,主要系新签订单增速较快带来隔震及减震产品收入快速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 0.33 亿元,同增 10.3%。

  2017-2021年公司营收整体呈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2.7亿元快速增至2021年的6.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5.5%,主要系近些年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建筑减隔震相关技术推广和产品应用整体呈上行趋势,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所致。其中2019年收入下滑主要系云南省内学校医院等大型项目新开工减少,叠加2018年同期基数较大所致。

  2017-2021年公司净利润呈波动增长态势:其中2017-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3%(2019年受营收大幅下降以及拓展全国市场导致销售费用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净利润有所下滑);2021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公司产品售价下降的影响,净利润降幅较大;2022年 Q1 净利润增速已由负转正,预计未来有望维持增长趋势。

  2021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41.7%,同增-11.0pcts,销售净利率为12.7%,同增-15.0pcts;2022年 Q1 销售毛利率为37.5%,同增-8.4pcts,销售净利率为14.4%,同增-5.1pcts,21年及22年 Q1 毛利率及净利率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原材料成本的涨幅较大。

  2017年-2020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呈稳中略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公司逐步向云南省外市场拓展,省外市场产品毛利率低于省内(省外产品执行国家标准、低于云南省内标准,相应的价格和毛利率偏低),拉低了整体毛利率。

  2017-2020年公司销售净利率稳中有升,主要系毛利率保持相对平稳的同时,费用管控小有 成效所致。

  2017-2020年公司的费用管控成效渐显,期间费用率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由2017年的25.6%降至2020年的21.3%,其中2019年有所上升主要系当年大力拓展全国市场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所致。

  2021年期间费用率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为适应立法带来的市场空间快速扩容,公司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扩充了管理人员、增加了研发投入。

  公司主要产品为隔震支座(隔震产品)和消能阻尼器(减震产品),2021年隔震支座营收为 4.71 亿元(2017-2021年 CAGR 为 1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71%,消能阻尼器营收为 1.76 亿元(2017-2021年 CAGR 达 5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27%。

  2017-2021年公司隔震支座营收占比由 87%降至 71%,消能阻尼器营收占比由 10%增至 27%,主要系公司为了规避产品过于单一的风险、大力拓展减震产品销售所致。

  2019年开始公司积极拓展全国市场。公司之前收入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内,2018年省内收入占比达 85%;2019年度开始公司加大省外市场投入、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省外市场营收达 1.36 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100.4%,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 20 个百分点至 35%。之后公司持续布局全国市场,截至2021年末云南省外收入占比已达 59%。

  传统抗震技术主要采用“以刚克刚”的方法来抵御地震灾害,主要通过增加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用量来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以实现抵抗地震,实际是以结构构件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这会造成建筑构件尺寸过大,导致建筑造价较高,且影响实际使用空间和建筑功能。

  建筑减隔震技术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较传统抗震技术效果更好,主要有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两类: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 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

  建筑减震技术又称建筑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预埋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抗震目的。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指出,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其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水平方向的破坏,基本可以保证房屋在大地震中不倒塌。

  从本质上看,减震技术是在传统抗震技术体系中附加了消耗地震能量的装置,没有实质上改变结构的抗震体系,减震装置能够将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小20%-30%1,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在地震中不受破坏。

  同一栋建筑若采用隔震技术,由于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大幅减少可以使梁柱尺寸缩小,进而可降低钢筋、混凝土的成本;而采用减震技术由于地震作用减小的幅度低,基本不能缩 小梁柱尺寸,从而使得钢筋、混凝土成本高于隔震技术。

  综合来看,隔震产品本身的建造成本虽然高于减震产品本身,但由于隔震产品带来的建筑成本的总体下降,所以通常情况下,建筑物使用隔震产品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减震产品。

  据中国地震局2020年发布的《2019年地震年报》显示,我国地区年均发生 24 次 5 级以上地震,4 次 6 级以上地震,0.6 次 7 级以上地震;21 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 23 次 8 级以上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海洋里,仅有的 3 次 8 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中国地区及附近;我国 30 个省份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19 个省份发生过 7 级以上地震,12 个省份发生过 8 级地震。

  云南是全国最早针对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和医院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的省份。云南属于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受到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因此,相对于其他省份,云南对于减隔震技术的关注较早,认知程度更高,相关法律法规较完善,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也较强。

  自2007年起,云南省就相继出台《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等一系 列减隔震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 2016 年 8 月云南省发布《云南省隔震减震建筑 工程促进规定》,要求抗震设防烈度 7 度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建 筑采用减隔震技术,2017 年、2018 年上述政策执行效果逐步显现,公司相关项 目数量及合同金额大幅增长。

  近年来,受到云南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的启发,山西、甘肃、山东、新疆、四川、海南、合肥等省市也开始对部分地区(主要是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

  其中,山西、甘肃对学校和医院为强制使用;山东对学校和医院为强制使用;新疆自2016年起,具备条件的房屋、市政工程等建筑物强制使用;四川、海南对学校和医院为优先使用;合肥市对于重大医疗用建筑强制使用,学校优先使用。

  2021年5月12日颁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全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特定项目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上述政策落地后,按照云南省的经验,未来减隔震行业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提升。

  《条例》指出,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以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而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共八类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同时,《条例》规定在高烈度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等上述八类建筑,或对已经建成的上述八类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条例》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强化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抗震性能鉴定机构等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加大了对建设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等的处罚力度,并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出具虚假的检测数据或者检测报告、抗震性能鉴定机构出具虚假鉴定结果等行为,除设定一定数额的罚款措施外,情节严重的,依法设定了吊销资质证书、执业资格证书以及限制从业等行政处罚。

  《条例》对抗震设防法律责任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由云南省强制推广至全国,使减隔震行业迎来高速发展。

  减震及隔震技术由云南省强制推广至全国,将带来行业市场空间的快速扩容。我们根据相应数据及相关假设,对我国减隔震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预计保守情况下(不考虑住宅建筑的存量改造和增量安装),2022-2025年年均新增市场规模达194.8亿元。

  关键假设 1:考虑到设计与施工的时间差,以及政策从落地至完全实行需要过渡期,故假设 2022-2025年新增公共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渗透率分别逐年增至25%、50%、75%、100%。

  关键假设 2:以强制性政策覆盖的区域比例占全国区县级行政区的比例估计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公共建筑面积占比。

  据公司测算,强制政策下高烈度设防地区由 5 省 47 市的 287 个区县增至 23 省 126 市的 648 个区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 1078 个,结合2021年全国共有2844个区县级行政区,排除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高烈度设防地区可能存在部分重叠,由此假设强制性政策覆盖的区域比例约占全国的 50%,故保守估计政策涉及的公共建筑面积占全国比重也为 50%。

  关键假设 3:以全国学校、医院过往建筑面积计算出期内 CAGR,并由此测算2022-2025年期间各自新增建筑面积。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6-2021年新增教育用房建筑面积的 CAGR 为+2.23。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