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减震技术多年震安科技:减隔震龙头腾飞承千斤护国

永利皇宫棋牌2023最新版本:深耕减震技术多年震安科技:减隔震龙头腾飞承千斤护国

发送询盘
产品详情

  2012年成立周福霖院士工作站,成为云南省科技厅批准的第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2014-2017年参与承担了住建部专题项目《减隔震工程质量检测研究》、“装配式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研究”课题等,公司通过参与重点项目及专题课题,参与编制减震隔震技术检测标准,率先具备行业内领先的技术,成为建筑减隔震技术的龙头企业。

  产能层面,公司成立以来多次进行产能扩建,分别于2019、2021、2022年通过IPO、可转债、定增等方式进行募资,完成产能新建及销售渠道扩张,扩大规模优势。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建筑隔震支座、弹性滑板支座、公路桥梁支座、消能阻尼器以及其他产品,用途分布广泛,覆盖隔震减震全系列产品。

  从营收构成角度来看,隔震支座在公司主要产品中营收占比最高,2022年上半年,隔震支座营业收入达到2.68亿元,占比62.79%,此外,消能阻尼器近年来营收占比逐渐提升,2022H1营业收入达到1.45亿元,营收占比33.97%。

  李涛先生作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实际控制人,总共持有公司28.48%股权,其中直接持股19.32%、通过华创三鑫间接持有公司9.16%。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股权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于2022年12月实施一期股权激励,以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为激励对象,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总股本的0.68%。

  在股权激励作用下,公司员工积极性将得到充分调动,员工将与公司保持一致目标,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传统抗震技术,采用“以刚克刚”的方法,通过增加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用量来增加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以结构件的损坏为代价抵御地震灾害。

  建筑隔震技术: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建筑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上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消耗进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

  对比之下,传统抗震技术在地震力超出结构件最大承受力时,仍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此外结构件尺寸过大还增加造价成本,减少建筑使用空间。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

  1)安全性:从设计思路看,隔震技术设置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减震技术通过附加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水平方向的破坏;减震技术没有实质上改变结构的抗震体系,能够将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小20%-30%,但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在地震中不受破坏。

  2)经济性:从经济效益看,隔震技术大幅降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从而缩小梁柱尺寸,节省钢筋混凝土成本;减震技术减小地震作用幅度低,基本不能缩小梁柱尺寸,成本高于隔震技术。

  1)上游原材料:包括钢材、橡胶、铅锭和胶黏剂,产品原材料资源供应充足,但价格多随经济周期、市场供求、汇率等因素波动。从减隔震产品的成本结构来看,根据震安科技招股书,营业成本主要由原材料(约占60%)、人工(约占8%)、外协加工(约占13%)等构成,2021年原材料中钢材、橡胶、铅锭和胶黏剂占比分别约为80%、8%、5%、7%。

  2)中游减隔震行业:我国减隔震行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目前具备自研自产能力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震安科技作为减隔震龙头企业,2017年市占率已达到30%左右,具备较高的技术优势及区位优势。

  3)下游需求端:减隔震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学校、医院、市政等公共建筑以及住宅。同时,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地,下游减隔震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推行减隔震技术可有效抵御地震灾害。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属于地震多发国家。

  我国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同时,我国有41%的国土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79%的国土位于6度及以上地区。

  云南省地震频发,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6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度和8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8.6%,加上9度区,占总面积的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

  因此,云南省是我国最先出台减隔震产业政策的省份,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政策层面加强减震隔震技术研发支持。

  同时,云南省是全国最早针对学校和医院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的省份,2011年提出8度以上设防区内学校和医院必须使用减隔震技术,2016年云南省减隔震应用范围扩大至7级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场景。

  云南省减隔震房屋建筑数量为全国第一,截至2019Q3占全国54%。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代表地区,对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受益于减隔震强制性应用政策,云南省累计已建成减隔震建筑数量由2014年2235栋增加到2019年第三季度3752栋,占全国减隔震建筑比例维持在50%以上。

  云南省减隔震技术发展,推动全国各地区减隔震政策相继出台。云南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省份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四川、甘肃、海南、山东、安徽、新疆等省市相继发布地区性政策,对各地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公共建筑物要求使用隔震技术。同时2014年住建部推行《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辽宁、河北、河南等省份也相继转发应用;2021年以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出台后,得到各省积极响应和落实。

  国家政策从“鼓励采用”到“应当采用”减隔震技术,推动市场规模扩大。2006-2016年期间,我国先后发布房屋建筑抗震相关政策,内容多为“鼓励或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随着2019年《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与2021年《条例》正式版本政策出台,政策趋于强制,内容多为“应当采用减隔震技术”。国家减隔震政策从鼓励性到强制性的转变,也进一步推动各地方减隔震使用数量提升、应用场景拓展,扩大市场规模。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强制性政策执行后,高烈度设防地区范围由原来的5省47市287个区县增加至23省126市648个区县,约占国土面积30%;同时,2021年起,我国设定22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及14个重防城市,总面积约95.7平方米,约占国土面积10%。

  从应用场景看,相较于此前较为局限于学校及医院的法规,条例明显扩大了适用范围,未来减隔震行业主要覆盖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除上述场景外,条例还鼓励在装配式建筑、农村住房、旧改等场景中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海外应用减隔震较早,其中日本是隔震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国家。海外较早研究减隔震技术,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陆续开展技术研发并落实产品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其中,日本由于全境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使得其建筑减隔震行业得以高速发展,目前是隔震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国家,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5099栋免震建筑以及隔震独栋住宅4749栋,当前日本减隔震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其发展趋势可以成为我国未来减隔震市场的参考目标。

  日本建筑抗震总共分为3种,分别为耐震、制震、免震,基本对应我国的传统抗震、减震以及隔震技术。

  2)1978年6月宫城县冲地震(里氏7.7级)的影响下,日本提升耐震基准,引入新耐震设计标准,住宅抗震等级提高到震度6-7级;

  3)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里氏7.3级),采用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成功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建筑隔震技术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大力推广,此阶段抗震技术从耐震逐渐转变为免震(即隔震)。同年,《建筑基准法》进行修订,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强烈地震,每个建筑工程必须提交抗震报告书。同时日本制定《抗震加固促进法》,规定大量人群聚集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诊断,并在必要时进行抗震改造,更进一步提升了免震产品需求。从数据来看,随着新抗震基准的提升,日本免震建筑(不含户建住宅)数量1995年来呈现快速增长;

  4)2000年日本鸟取县发生7.3级地震,政府更新《抗震加固促进法》,要求木结构房屋的偏心率应在0.3以下,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强制提高,因此带动免震一户式住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

  5)2011年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免震房屋及室内仪器设备基本无明显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自此日本政府开始强制超过60米高的建筑必须使用隔震技术,基于此本免震建筑(不含户建住宅)数量在2012-2014年增长迅速。2013年,日本政府修订《抗震加固促进法》,提出所有根据旧耐震基准修建的建筑物都需要进行抗震诊断并报告结果。

  1)技术端从耐震(传统抗震)转向免震(隔震):免震技术的安全性在1995年阪神地震得到验证,后2次政策更新进一步驱动免震建筑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末日本免震建筑占需应用抗震技术建筑总数的30%左右;

  2)场景端住宅比例提升:政策驱动下,日本免震住宅占免震建筑总数比例从1990年代的22%左右提升到2020年的69%;

  截至2019Q3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建筑6918栋,而我国需应用抗震技术的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0%/10%,减隔震建筑渗透空间较大。假设我国人口与建筑比例与日本相同,计算得出我国在设防区与防御区需应用抗震技术的建筑约有7.5万栋,而截至2019Q3我国已建成减隔震建筑仅占潜在减隔震建筑的9.2%,对比日本所有抗震建筑72%左右的渗透率,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震安科技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公司商住地产及保障房等项目金额占公司总体项目金额比例分别为6.4%/3.4%/5.1%,日本免震集合及户建住宅占免震建筑总数比例从1990年代的25%左右提升到2020年的69%。

  考虑到我国住宅楼层较高,而日本独栋木制结构房屋其本身抗震性能较好,叠加我国用户对于房屋安全关注度提升,因此相对而言我国住宅更加需要应用减隔震,潜在发展空间更大。

  我国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减隔震起源于住宅,由于日本多数为户建住宅,因此减隔震销售对象主要是消费者本身,在抗震需求较高的情况下成本敏感性较小;而我国住宅市场较为庞大,同时减隔震销售对象主要是业主和施工方,成本敏感性相对较高。

  基于此,我国减隔震应用场景从学校、医院等公建开始拓展,未来或拓展至其他应用领域。进一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也提出“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对于其他领域的减隔震应用采取开放式的鼓励态度。未来随着消费者教育的普及,我国减隔震应用也将拓宽至其他相关领域。

  海外减隔震老牌技术优势领先,拥有大型项目经验,目前已实现全球化。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沉淀,海外减隔震行业发展出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优的品牌,比如日本普利司通以及美国Degenkolb、Taylor和SGH等。

  具体来看,首先这些品牌成立时间较早,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经。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