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建设工程不安装抗震支架将可能违法

永利皇宫棋牌2023最新版本:今后建设工程不安装抗震支架将可能违法

发送询盘
产品详情

  5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 《条例》),明确新建、改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措施,规范已建成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压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条例》的通过,再次明确“抗震支吊架”等抗震措施在建筑工程中的强制性。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确保工程质量起到强大的监管作用。

  该《条例》符合当前国情且备受国家重视,已历经八年深化研究推进,至今已是呼之欲出。自2013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研究起草《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2014年到2016年持续推进,2017年调研,2018年“加快推进研究起草”,2019年“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2020年“加快推进”并“做好条例宣贯”,每年均有一定程度进展,到2020年已强调“做好条例宣贯”,充分印证国家对出台该条例的信心和决心。

  防灾备灾重要性升级,该《条例》正符合我国发展战略的方向。《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强调“要加大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2020年由于疫情的特殊性,经济受到一定影响,防灾备灾重要性凸显,地震类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地震并非低频事件,因此市场对减隔震的实际需求非常大。全球地壳活动频繁,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共发生地震602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30次;全球发生地震987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402次。从房屋上进行功能性防护更有利于防范地震灾害,而房屋中的减隔震应用已是目前人力可及的最有效防灾方式。

  房屋抗震技术提升具备迫切性。《条例》中明确强调的隔震减震技术属于“以柔克刚”新型技术,不同于“以刚克刚”的传统抗震方式,隔震与减震分别减弱地震作用50-80%和20-30%,效果显著。回顾汶川地震,不仅造成6.9万人遇难,37.46万人受伤,同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其中民房损失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类房屋损失占20.4%,而减隔震只占造价约5%(高烈度可节省造价),不论民生还是经济角度都是大有裨益。

  虽然《条例》作为法律真正实施还有一系列流程要走,但是近年来相关标准的频繁出台,为《条例》尽快落地奠定了基础。《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T118-201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T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等各类相关标准于《条例》推进的同时相继落地,充分彰显了我国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决心。该《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具有法律效力,早已纳入了《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拟制定”列表中,其落地已是呼之欲出,不仅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更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八年来持续深化研究的产物,加之近年我国频出的相关标准铺路,减隔震作为房屋抗震新型技术大力推行的趋势已经十分明确。

  ●建设工程需要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的建设工程进行安全监测,并在加固前采取停止或者限制使用等措施。

  ●施工单位违反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4%罚款;工程不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负责返工、加固,并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建设单位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降低工程抗震性能的,责令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施工单位未取样送检或者使用不合格隔震减震装置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通过信息化手段或者在工程显著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等方式,公示抗震加固时间、后续使用年限等信息。

  千呼万唤始出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终落地。这是建筑业的一件重大事项,不仅利国利民,顺应时代发展,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体现,《条例》的落地彰显我国为提高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高质量发展阶段“防减灾”细分赛道相当优质!

  有专业人士预测,立法催化下,减隔震行业空间有望扩大10-20倍,达千亿以上。该人士认为,减隔震行业的天花板来自于“碳中和”,在“碳中和”大背景下,能够显著降碳的“减隔震”绿色建筑设计有望获得快速应用,“被动”向“主动”的切换将加快渗透并再度扩大应用范围。

  根据已有的数据,目前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占比高达40%,钢材及水泥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比达60-80%以上。而抗震设防高烈度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根据设计标准,能够降度设计,这使得钢材水泥用量减少。结合多个案例测算,可以发现7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10-15%,8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20%以上,9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30%以上,约为每平方米降低碳排放12-50kg。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投资大,计划“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碳18%,经测算,建筑减隔震每渗透10%则助力建材减碳近1%(未包含建材运输和施工,因此可能存在低估),因此减隔震技术有望成为建筑业减碳的重要抓手,从而加速减隔震技术渗透,也将会扩充建筑领域应用范围,而不局限于立法强制范围,乐观假设下,减隔震行业空间有望达到千亿之上。

  减隔震渗透的本质源于“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提升构成行业提速的重要因素。减隔震产品如同建筑物的“安全座椅”,我国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抗震安全意识会逐步提高,参照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减隔震技术应用在全部的公建中,我国特别是高烈度区域的减隔震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当然,“碳中和”下住宅渗透率也将快速提升。

  《条例》实施后,减隔震行业监管将进一步严格,龙头企业规范程度高,将显著受益。《条例》中明确强调,“国家应当加强隔震减震装置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要求“隔震减震装置用于建设工程前,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取样,送建设单位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隔震减震装置”。《条例》具备法律效力,该规定彰显了我国坚定规范行业发展的决心与信心,行业发展更加规范的预期下,龙头企业将更加受益,从而进一步巩固企业龙头市占率。

  高烈度区应用减隔震技术成本“不增反降”,业主实施动力足。减隔震技术并非会增加成本,在8度以及9度区还可以降低建筑成本,通常来看8度区省50元/平方米,9度区省100-200元/平方米,7度区略增加建筑成本,但仅50元/平方米左右,相对于整体建安成本来说相对较低。因此减隔震技术应用后既能够保障地震下建筑物安全使用,又能够降低综合造价,未来随着立法在各地实施,行业标准配套将更加完善,业主“主动性”采用减隔震设计的动力有望更加充足。

  太平洋证券王介超认为,随着减隔震市场的爆发,拥有减隔震题材的震安科技、硅宝科技、科顺股份、天铁股份、时代新材等上市企业,将迎来发展利好。

发送询盘